3)227 新法_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笨,之所以一直沿用这么落后的制盐法,除了受诸多客观条件所限制之外,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跟当时的朝廷想借此控制私盐有关。

  首先煎盐法需要灶具、柴薪和摊晒所煎之盐的场所,这些生产资料是普通灶户没有能力置办的,必须由官府出资配置。

  单就煎盐的主要器具锅鐅来说,每口锅鐅重约一百四十斤左右。

  在朝廷对铁实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灶户根本没有能力置办如此笨重而庞大的灶具。

  灶户煎盐所用的灶具只能由专门的铸造局供应,灶户不得私铸。

  通过对煎盐灶具的监管,官府就可以大大减少民间自制私盐。

  然后再通过与之配套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制度,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私盐。

  因此明清两代朝廷虽然早就有人发明了晒盐之法,但当时的朝廷却始终不想推广此法,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样的制度虽然能够杜绝普通平民私自制盐,但却无法阻止有实力的盐枭大造私盐,因此明清两代私盐泛滥的问题才屡禁不止。

  除了朝廷为了控制私盐而有意推行煎盐法外,在客观条件上,想要大规模推行晒盐法,需要满足气候、光照、温度等各种严苛要求,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只有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并且有大面积平坦海滩的地区才有可能施行盐田法大量制盐。

  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好找,甚至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

  “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开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

  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解盐”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在当时中国排名第一,属于“贡盐”。

  换句话说,明代当时可以施行晒盐之法的地方仅有海丰这一个地方,其他地方仍然普遍使用煎盐法。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外,还有另一个主观原因也严重制约了晒盐法的改良和推广。

  那就是各地盐场主早就习惯了使用从祖辈传下来的煎盐法,对于那些需要对盐场进行大肆改造才能实行的新式制盐法并不信任和接受,所以难以得到推广。

  明末官员徐光启曾经把晒盐法上疏给皇帝,要求推广,但不管是朝廷还是各地盐场都反应平平,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盐民想出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这才彻底结束了煎盐的历史。

  所以古人并不是笨,而是受当时的朝廷政策影响以及诸多条件限制才一直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