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31章金马车_影帝的懒散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年对贾科长的感觉,一直很复杂。

  一方面,佩服他,他的电影里有一种粗砺感,这来源于生活的厚度和力量。他用镜头填补了中国电影关于县城的影像空白,以人文关怀记录时代的变迁,就这一点,他就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方面,万年又很膈应他。贾科长是一个极度理想化的人,理想化到不愿意去接受现实。

  即便是不迎合市场,不迎合主流,他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忠实于自己的视野和视角。而往往从这种小众,甚至于是个人视角看出来的东西,大众不会喜欢。

  所以,他就用那种理想主义的心态去在艺术和市场的夹缝里边生存,象征性的抵抗着大势的侵蚀,却也始终无能为力。

  比较讽刺的是,在地下的时候,他能在小县城里肆意的撒欢。反倒是上岸之后,沉溺于符号化角色的构建,太注重空间和形式,把人放到了一边。

  《天注定》的四段小故事,《山河故人》的三段式结构,所有人几乎都是符号化,性格的转变都在一瞬间。

  就比如宝强在《天注定》里的那个杀手的角色,为什么杀这种最有发挥空间的剧情全部被跳过,角色变成了符号,再也没有最开始《站台》中,时间对角色的影响那般鲜活。

  从《三峡好人》开始,贾科长已经不满足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拼贴上瘾,到《山河故人》为止,拼贴已经到了极致,三段年代、三种画幅,还有虽然是一个但明明就是三个的故事···

  其实也能说得通。

  有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是,引人入胜。有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是文献,注重真实。

  贾科长就属于后者,他说希望影片能有种文献性,希望能记录下时代的印记。这类电影的确有必要存在,但显然影响了故事,沦为了新闻事件的再现,人物和情节都被符号化,失去了灵魂。

  人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和符号。你要怎么拍摄一个群体的性格变化呢?

  没办法,所以他的故事就越发的生硬。

  2021的老贾似乎远离了电影,听说还在汾阳老家开了个面馆。

  没必要,老谋子都能靠着搞舞台设计和歌舞表演挣点外快,贾科长完全可以拍点纪录片或者当代艺术,完全退休也挺可惜。

  ······

  5月14日,电影宫。

  今日的电影宫比较特殊,除了要放映竞争金棕榈的影片之外,还要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个子男人颁奖。

  话说,在导演双周揭幕之前,戛纳有时会给部分杰出导演颁发一个奖项,名为金马车奖。

  这个名字来源于奖项名字来源于法国电影宗师让·雷诺阿的杰作《金马车》,主要目的是表彰杰出的电影导演,表彰的是电影人过往所有的作品。

  之前,克林特·伊斯特伍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