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章 第二版《数论史》_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牛津,写的是代数几何方面的内容,你回去之后,对这篇论文进行初审。”

  “哈?我审?”吴上峰好意外的,他知道沈奇是各种著名期刊的审稿人,却没有料到沈奇会让他对来件进行初审。

  读博的前两年,沈奇不会安排吴上峰做任何课题项目,但也不能让吴上峰和学术研究完全脱节。

  所以沈奇让吴上峰审稿,练练手嘛。

  博士研究生审稿也是学习的过程,吴上峰能审则审,审不下去了就去查资料。

  当然了,终审者还是沈奇。

  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很常见,作者投稿去著名期刊,以为审稿者是业内著名的大牛,实际上最初的审核人是知名大牛的不知名学生或下属。

  “那我试试?”吴上峰尝试初审,他读研时发过三篇文章,其中一篇SCI,英文水平是OK的。

  现在的研究生是半学半研,研一阶段就是加强版的本科生,仍以学习为主,学习研究生课程,学的更深更专。

  研二开始,研究生们介入科研项目,跟着老板打工,以发表两三篇论文、其中一篇SCI为奋斗目标。

  吴上峰在学业上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读研三年,发了三篇论文,含一篇SCI。

  沈奇考察吴上峰的专业课成绩是一方面,他当然也会关注吴上峰写的论文。

  说到论文,沈奇七年前发表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突破了5000次大关。

  那篇论文发表在《数学年刊》上,当时的IF值是四点几,现在还是四点几,变化的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算法,是用前两年的文章总引用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总数,换言之,IF值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数。

  一份IF值为1.0的期刊,意味着发表在这份期刊上的论文,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平均被引用的次数是1。

  1并非影响因子的底线,零点几的IF值期刊大把,特别是在数学领域。

  《数学年刊》的IF值在所有数学期刊中最高,常年也就在3~5之间徘徊。

  取最大值5吧,即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数学论文,每两年被平均引用的次数是5,每年被平均引用2.5次。

  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七年累计被引用5000次,即每年被引用超过700次。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非常恐怖的概念。

  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平均引用次数三四十次很正常,因为它们的IF值就是这么高。

  被引用超过300次的《自然》、《科学》文章,那算是牛级文章。

  被引用超过500次的文章非常少见,那是超牛级。

  《数学年刊》这种IF值不到5的期刊,沈奇的一篇文章平均每年被引用700多次,可以理解为每年有700多个数学工作者或团队,引用了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