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八章 科举改革_清末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者同等地位的职业,这帝国可没有那么多官位给他们,但是如果只安排他们担任基层的科员,那么每年就算多几千上万人也是可以消耗掉的。

  逐步改变科举模式的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体系,让人们逐步形成一步一步就读的观念。从县小学到府中学,然后再到省级的高等中学。再到帝国大学,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就能够培养出基本合格的现代化科学人才。

  对于教育改革,林哲历来是比较关心,同时也是比较谨慎的,因此并没有说一刀切直接废除科举,然后大搞特稿什么现代学制。他走的是循环渐进的方法,逐步让新式教育制度彻底取代传统的教育制度。

  中华帝国进入第三个年头后的第三场科举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当然了,如果按照林哲的想法,是把第三次的科举直接定位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

  因此特别诏令。要求这一科的录取人数要适当的增加,表示会试录取者要超过千人规模,而各省的省试根据各省对现有公务员的缺额,酌情加大录取人数,比如江苏省今年的录取名额就是预计达到一千五百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录取的一千五百人绝大部分都是算合格者,可以分配到各府县担任基层科员的人,并不是这一千五百人都和明清时代的举人一样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能够有参加会试资格的,基本上只有前几百名而已。

  第三次科举的考试内容除了进一步加大新式学科的内容外,也是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毕竟两三年前第一次科举的时候,很多学子都是没有接触过新式学科,但是经过两三年内,新式学科已经成为了学子们的必读科目,国内的基础科学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适当提高新式学科的难度也也是有助于更好的区分才华高低。

  等到九月份会试的结束后,会试一共录取了一千零八士名学子。

  这批学子将会在后续充实到中央各机构、省级行政机构的基层当中,主要是科员这一级别,至于分配到府县机构去的学子则是会提高一级,担任副科长之类的。

  但是除了这些正常分配外,却是有少数学子放弃了公职,而是继续报考帝国大学,为什么?

  因为今年帝国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正式毕业,虽然这些毕业生也同样是和那些中了会试的人一样得到分配,但是他们分配的部门以及级别普遍要高的多,随便一个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中央部门担任一科的科长。

  而据说首届帝国大学的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即文昌林由于成绩优秀,其简历送进组织部后,同时被财务部和工商部等多个部门的人竞争相夺,最后文昌林选择到了财务部工作,刚走马上任就是担任科长。

  其他几个优秀毕业生也是被竞争,甚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